在武威采访时,更不止一次听当地的干部和百姓讲,三牛现在在他们那儿名声很大,都知道三牛这个清华大学高材生,也都十分喜欢他、爱护他。
每每听到这样的话,一方面总令我十分庆幸三牛能如此融入当地,另一方面也敬佩他能够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品质。
穷人的孩子早当家。贫苦出身的三牛确实早成熟。
其实,三牛的成长与成熟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。听清华的同学和老师们讲,刚进清华时,由于三牛读的高中是山西一个小地方的民办中学,他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相比那些名校出来的同学有明显差距。“记得三牛刚入学时,他的专业英语四级考试没过,但毕业时他却通过了八级考试,而我们的同学中有人就没有通过这一关。”同班同学王晓亚说,“三牛在清华这几年我和他一直是同宿舍,记得他当时行李非常少,身边没有什么东西。但毕业时,他的书架上满满的。他家里穷,上大学花的钱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勤工俭学,虽然他也会买一两套像样点的衣服,可他的钱大部分都买了书。除了学校学的专业以外,他的书架上一半是中国的,一半是外国文学和历史的书,还有就是哲学和伟人传记什么的。他经常看费孝通的那本《乡土中国》,并且常对我们说这样的话:我们清华大学的学子将来不管做学术大师,还是当治国栋梁、专业精英,了解和熟悉中国国情非常重要,而了解和熟悉国情时,农村情况最为重要。所以现在看来,三牛毕业后主动到西部甘肃,是早有思想基础和准备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