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有所谓“地丁摊粮”的办法,只收田租,不再要丁口税。这是他们自己夸许所谓“仁政”的。在康熙五十年,当时全国人口统计,共二千四百六十二万口;从这年起,清廷下诏永不加丁赋即人口税;而人口则还是调查,五年一编审,但丁赋永不再加了。实际上,这一规定,并不算得是仁政。因从中国历史讲,两税制度,早把丁税摊派入地租。后来还要农民服差役,或者出免役钱,这是后来的不对。王荆公制定了免役钱,过些时,人民又要当差了,所以明朝才又提出一条鞭法来,再拿差役归人于地租。满洲人跑进中国,一切都照明制,田赋额也照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;那么差役已经摊在田租里。而此下还是照样要差役。到了康熙时,再来一次“地丁合一”。这还是照着中国历史的惰性在演进,朝三暮四;最多恢复了明代万历时旧额,其实并此而不能。这那好算得是仁政?何况地丁合一后,实际上赋税还是在增加。所以这一办法,很快就失其讨好民众的作用。而且就基本说,人口税加进地税,将来人口愈增,就形成人民对国家不负责。直到现在,中国一般人民,除非有田地房屋,否则对国家就像不要负什么责任似的。这实在也不算是好制度。
相关影视:电影网阿诗玛唱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