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旬张大爷照顾宠物鹦鹉,哪想到竟然患上了“鹦鹉热”衣原体肺炎把自己送进了重症监护室,并启用了人工肺ECMO……6月27日,记者了解到,经过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的救治,张大爷已经脱离危险,转出了重症监护室。 ▲医生正在救治病人。受访单位供图 呼吸窘迫多器官受损,“鬼门关”前ECMO护航 呼吸窘迫多器官受损,“鬼门关”前ECMO护航 6月1日凌晨,被送到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的张大爷已经出现严重低氧血症,氧合指数(ARDS)只有50mmHg左右,呈极重度呼吸窘迫综合症(正常值大于300,重度小于100);入院CT显示,患者的右肺几乎呈白肺状。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十分危急,医院重症医护团队先后对患者采取无创呼吸机、气管插管、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、俯卧位通气等治疗,并积极寻找感染源。通过抢救,张大爷的氧合指数虽稍有回升至120,但让所有人揪心的是:因患者缺氧导致的心、肝、肾、凝血等功能受损使得稍有改善的氧合指数又重新下降到100以下。 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玺在与团队谨慎评估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后,决定立刻上ECMO,以支持患者的呼吸系统,减少因严重的ARDS而需要的高支持呼吸条件,从而给患者带来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。 边抢救边“破案”,原来是鹦鹉惹的祸 边抢救边“破案”,原来是鹦鹉惹的祸 为了让后续治疗能够更精准更有效,陈玺和团队坚持一边治疗一边“破案”寻证,想要尽快找到导致这一凶险病情的根源。虽然患者本人从入院起一直呈昏迷状无法自述病情,但陈玺与团队凭借多年的重症急救经验,考虑患者为“社区获得性非典型病原菌感染”。 “我们还积极与家属沟通,询问家里是否有家禽、鸟类的喂养史。”陈玺说,这让家属想起1月前那只喂养了2天的宠物鹦鹉。 原来在4月底,张大爷女儿从网上购买了两只宠物鹦鹉,因临时出差委托张大爷到小区的菜鸟驿站帮其取回并喂食了2天后转交给女儿,两只鹦鹉喂养一周后死掉。本以为是一件生活中的小插曲,但在5月底张大爷开始出现乏力等不适。张大爷老伴儿回忆称:从超市回家,买的菜提起来都很吃力。直到5月31日出现了无法控制的高热症状。 检验结果符合判断,进一步窄化治疗 检验结果符合判断,进一步窄化治疗 6月1日在确定养殖过“鹦鹉”的病史后,为了保险起见,把抗生素调整为针对性更强的多西环素,6月2日就得到结果:患者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。尽管已经对症治疗,但因为缺氧导致的多系统损害,氧合指数再次下降至100以下,果断上ECMO。 陈玺说:“当检验结果与我们的判断完全符合时,对于这名患者的治疗我和团队就非常有底气了。” 通过ECMO治疗,张大爷的临床指标都呈回升的状态,多器官功能明显改善,6月10日实现EOCM脱机。 目前,张大爷各项指标都已趋近正常,即将顺利出院。 新闻多一点: 新闻多一点: 什么是鹦鹉热? 什么是鹦鹉热? 鹦鹉热,又称鸟疫,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(Chlamydia psittaci)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,可以感染鸟类、人类以及一些哺乳动物。这种病在养鸟爱好者及禽鸟类从业人员中较为常见,并且人群普遍易感,尤其是与禽鸟类有密切接触的人群3。鹦鹉热的潜伏期通常为5-21天,最短可为3天,最长可达45天。 记住这三点,远离鹦鹉热。 减少接触。尽量减少与鸟类或禽类的直接接触,少去鸟类市场、养殖场等高风险区域;尤其是孕妇、儿童以及抵抗力低下的人群更应避免与鸟类或禽类接触,尤其要注意不能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鸟禽类。 做好个人防护。如果要养鸟禽,一定要购买正规渠道、检疫健康的禽鸟,切勿购买来历不明或可疑发病的宠物;饲养鸟类宠物人员注意保持笼器的干燥清洁,定时消毒;在接触饲养的禽类时,需注意卫生,在处理排泄物时,应做好个人防护,规范戴口罩、戴手套,处理后及时洗手。若被抓咬挠伤则需及时消毒清洁伤口,必要时就医咨询。 及时就诊。宠物如有可疑症状,及时寻求专业宠物医生帮助;若自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,且有鸟禽暴露史,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,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,避免延误治疗。 举报/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