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此同时,姚启圣先后遣漳州进士张雄、泉州士绅苏志美前往厦门招抚,要郑经撤走沿海岛屿,退守台湾。郑经以海澄为厦门门户,不肯让还。
招抚不成,姚启圣取得康熙皇帝同意后,于康熙十八年(1679)正月,再行迁界。上自福宁,下至诏安,赶逐百姓,重入内地,仍筑界墙守望。或十里、或二十里,凡近水险要,添设炮台,星罗棋布,稽察防范,严密封锁,千方百计断绝郑军粮饷来源。
清廷、郑经之间,相持不下。康亲王杰书派苏埕赴厦门和谈。苏埕遵照康亲王的旨意,向郑方破例提出:“果能释甲东归,照依朝鲜事例,代为题请,永为世好,作屏藩重臣”。郑经即表示赞同说:“既亲王能照朝鲜事例,不削发,即当相从息兵安民”。但因冯锡范却从中作梗和谈又破裂了。
这时,吴三桂已死,清军席卷湖南,消灭吴氏,指日可待。于是,清廷得以集结更大的军事力量,对付郑氏。
康熙皇帝决意厚集舟师,规取厦门、金门二岛,以图澎湖、台湾。福建总督姚启圣等建议,进取厦门、金门,须发江浙巨船二百艘;增闽省兵二万,迅调荷兰舟师来会,方可大举;进剿之期,必候入秋北风起后,彼时战舰师旅一切不误,自能奏功。对此,康熙皇帝表示同意,马上着京口将军发江浙战船各百艘,在进剿期内送至福建,允许福建增兵二万,并令康亲王等请荷兰方面迅调舟师,务必如期而至。康亲王奉命遣送荷兰国人持敕谕往荷兰调遣舟师,后因使者在出洋途中为海寇所阻,无功而返。康熙皇帝感到与荷兰难以及时联系上,舟师必不能如期而至,他果断地指令规取厦门、金门,“速靖海氛,不必专候荷兰舟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