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后,赵匡亦著文极言科举之弊,他指出:“国朝选举,遵用隋制,岁月既久,其法益讹。……进士者,时共贵之,主司褒贬,实在诗赋,务求巧丽,以此为贤。不惟无益于用,实亦妨其正习。不惟挠其淳和,实又长于佻薄。……明经读书,勤苦已甚,既口问义,又诵疏文,徒竭其精华,习不急之业,而其当代礼法,无不墙面。及临民项事,取辨胥吏之口而已。所谓所习非所用,所用非所习者也。”[81]他列举了科举选士的12种弊病,并提出改革方案。所论朴实,切中时弊,不像杨绾、李德裕等人主张取消明经进士,而是主张在实用、通博、达观上下功夫。明经要努力变虚为实,有资于政;进士则要通经明史,为文要“有资于用者”,不重诗赋等浮华之文。
除此之外,唐代文人学者及政府要员论科举之事的还有不少。如肃宗至德年间,有刘秩的《选举论》,代宗朝有沈既济的《词科论并序》和《选举论》,德宗朝有柳冕的《与权侍郎书》,专论科举明经之弊及改革之法。唐文宗大和年间,曾多次就科举停试诗赋的问题进行争论,或停或复,或改试议论。唐武宗时试进士则强调“但据实才”,并多次对中举进士进行复试。这类对科举制度的争执论议,终唐一代不绝如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