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,在他统治期间,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,中国开始以高度文明和富强闻名于世。
中兴汉室:汉光武帝
汉光武帝刘秀(前6—57),字文叔,蔡阳(今湖北枣阳)人,汉景帝后裔。新朝王莽末年,起兵反对王莽,艰难奠定中兴之基。公元25年,刘秀称帝,国号仍为汉,定都洛阳,重新恢复汉室政权,为汉朝中兴之主。他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,他还兴建太学,提倡儒术,尊崇节义,是一位贤明的君王。
刘秀在位期间,以文治国,重视教育,兴办学校,他还亲自到太学讲论经学,对于东汉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刘秀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中央集权,特别是提高皇权。他加强了对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的监察,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监督地方行政系统。他精简官僚机构,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,间接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。这在历史上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政治改革,为后世提供了一个范例。
一代枭雄:魏武帝
魏武帝曹操(155—220),字孟德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,东汉末权臣,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自官渡之战大破士族军阀袁绍后,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。公元208年他进位为丞相,率军南下,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败于赤壁,由此转向巩固北方的统治,封为魏王。曹丕代汉称帝后,追尊其为武帝。曹操在北方屯田,兴修水利,对家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;用人唯才,打破士族门阀观念,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,抑制豪强,加强集权。另外,在其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“三曹”(曹操、曹丕、曹植)为代表的建安文学,史称建安风骨,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