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经历来看,罗烽一直有着“领导—作家”二重身份,尤其是“抗战文艺领导”的政治家身份。他不会是萧军那般不羁,不会是端木蕻良那般小资,他是理性的、冷静的、成熟的、坚定的,站在一定高度看待抗战,诠释抗战文学。可以说,罗烽凭借文学家的深沉思想和构思艺术,并辅以政治家的革命敏锐和理性思索,对抗战主题进行了多角度、全方位的开掘。服从多角度开掘主题的需要,罗烽努力追求题材的丰富多样,并择取中短篇小说这种灵活自如的形式,像一把把匕首,直刺敌人的心脏;又像一曲曲战歌,鼓舞人民的斗志。
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浩大战争,不仅需要身体的勇力、物质的支持和战争的智慧,更需要顽韧民族精神的强有力支撑。这是作为抗战文艺领导者的罗烽所做出的一种理智的深度判断,他利用其抗战小说进行了充分诠释。《五分钟》中的中校参谋贺铮,不愧为铮铮铁骨的硬汉子。他被日军俘虏,敌人软硬兼施,用尽各种手段,他也不透露半点信息,最终敌人只能以死亡相威胁。在黑夜中,贺铮被推向悬崖边,敌人留给他最后五分钟的考虑时间,但贺铮“对于那含有侮辱性的讯问置之不答”,毫不犹豫地跳下悬崖,表现出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。《三百零七个和一个》中的老人家破人亡,儿子儿媳都被日军害死,只剩六岁的孙儿却被日军拐走,并将载往日本接受奴化教育,充当日本人杀人的工具。是保住孙儿的性命,任凭他日后变成日军的工具,还是根除后患,留存清白?面对这种两难抉择,老爷爷毅然将砒霜放进蛋糕,一块送给孩子,一块留给自己。虽说这样的描写带有刻意设计的夸张意味,但这种艺术化的、惨烈而悲怆的自绝却的确具有震撼之力、发聩之功。面对日本人的阴险策略,“与其被戕,不如自戕”,这虽然渗透着惨烈的苦味,却突显了国人的果决与刚强。罗烽试图借此告诉人们:一场艰难的民族自卫反击战背后,总有一些艰难灵魂的苦苦挣扎。正是它们的挣扎最后成就了民族精神的完整与高尚,也成为抗战之力绵延不衰、持久不竭的根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