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74] 在1930年与寅恪见面之前,他已出版了《荀子》(新光社,1923年)、《近思录》(支那哲学叢書刊行会,1924年)两书;此后1940年又出版了《支那古代家族制度研究》(岩波书店)、《礼の起源と其発達》(中文館書店,1943年)等书。
[75] 参见荣新江,“前言”,荣新江、朱玉麒辑注:《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》,北京,中华书局,2002;池田温先生则对寅恪先生与日本的关系作了梳理,见《陈寅恪先生和日本》,见《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》,115~138页,广州,中山大学出版社,1998。
[76] 参见桑兵:《国学与汉学: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》,209~230页,杭州,浙江大学出版社,1999。
[77] 仓石武四郎:《〈三里湾〉之难懂处》,加藤三由纪译,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编:《外国学者论赵树理》(赵树理研究文集下卷),100页,北京,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,1998。1929年6月出版的日本《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会第二部论纂》第一辑朝鲜支那文化研究专号中发表了这几位学者的文章,如加藤常贤《舅姑甥称谓考》、玉井是博《唐代贱民制度及其由来》、鸟山喜一《猛安谋克与金之国势》等;而1935年3月出版的《京城帝国大学文学会论纂》第一辑东方文化史丛考专号则发表了鸟山喜一《太平天国乱之本质》、玉井是博《南宋本大唐六典校勘记》;1936年10月出版的第五辑(京城帝国大学创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史学篇)则有大谷胜真《高昌麴氏王统考》、鸟山喜一《关于山东省黄石崖及玉函山的石窟》、玉井是博《支那西陲出土的契》等文章;参见陈广宏:《韩国“汉学”向“中国学”转型之沉重一页——日据朝鲜时期京城帝国大学的“中国学”研究及其影响》,载《韩国研究论丛》,第12辑,254~275页,上海,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6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