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小说写作与性别对小说家的影响这两方面的问题,我们可以再深入地探讨一下。如果我们闭上眼睛,将小说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,它就仿佛是一面镜子映射着我们的生活,只不过有无数歪曲失真之处。不管怎样,小说的结构框架会在人的脑中投射出不同的形状,时而呈正方形,时而呈宝塔形,时而延伸出侧厅和拱廊,时而结构紧凑,时而像有个巨大穹顶的圣索非亚大教堂。回顾起一些非常有名的小说,我觉得,小说结构的条条框框源于人们心中与之相对应的不同情感,而一种情感一旦产生就会与其他情感融会贯通。因为整个框架并不是一砖一瓦构建起来的,而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的。因而,一部小说会激起我们心中的各种纠结和对立情绪。现实生活与虚构生活相冲突,导致读者们难以就同一部小说达成一致意见,并且个人偏见也会让我们的评价出现巨大的偏差。我们一面希望你——主人公约翰——必须活下去,否则我们会伤心欲绝;我们一面又觉得,哎呀,约翰,你必须得死,因为这是剧情的需要。于是,现实生活与虚构生活发生了冲突。既然小说中的虚构生活部分映射着我们的现实生活,那么就可以按照现实生活的评判标准来看待小说。所以有的人就会说,我最讨厌小说里詹姆斯这类人;有的人会说这本书真是一派胡言;有的人会说我从未有过这般体验。现在仔细回想一下,任何一部经典小说,它的整体结构明显无比精妙复杂,并且涵纳了大量的差异分歧以及丰富的情感。而神奇之处就在于,这么一部由众多元素杂糅其中的小说,竟然毫不违和。并且英国读者对小说的理解,竟与俄国读者、中国读者的领会是相通的。这些经典小说的确处处契合,浑然一体。在少数几部传世之作中(我最先想到的是《战争与和平》),我发现,将大量分歧和复杂情感完美地糅合到一起的东西被称为“真诚”,当然这与请客买单的绅士风度、危急时刻下的正直坦荡并无关系。这里的“真诚”指的是小说家具备的品格,即他所写的内容能让读者信服。读者会这么想,没错,虽然我从未遇到过此类事件,从没见过这样的人,但既然作者这么写,那我就选择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,而且确实发生了。在我们阅读小说的过程中,会把每个短语、每个场景都放在光下比照——造物主让我们心中生出一束奇特的光芒,能分辨小说家真诚与否。又或许是造物主在捏造人类时,一时兴起,用隐形墨水在我们的脑中留下一句预言,等着这些伟大的小说家来印证。只有在天才的智慧之光下,这隐形的笔画才能逐一显现。当这预言完完整整地展露出来,我们不由得欣喜若狂,连连惊叹道:“这不就是我一直心有所感、心有所知、心有所往的吗?”我们顿时心潮澎湃,怀着近乎崇拜的心情把书合上,放回书架,仿佛那是一件稀世珍宝,能时不时拿出来欣赏,并终身受益。我把《战争与和平》放归原处。还可能会遇到另一种情况,一些貌似光鲜亮丽的句子乍一看会令人眼前一亮,作者以华美的词藻、活泼的语调引起我们热切的回应。但将它们放在光下检验琢磨的时候,却发现这里淡淡地描画了几笔,那里模糊地点缀了两下,勾勒不出任何完整清晰的轮廓。我们只能发出一声叹息:又是一部失败之作。这部小说肯定是哪里出现了大问题。
相关影视:讲高考的电视剧 韩国